欢迎访问《致富经》(赚钱方法)!
打开财富智慧之门,带你走向富裕!
消费端的互联网创业:巨头之下,寸草不生?(2)
但移动端用户需求的最大受益者已然发生了变化。2009-2012年,创业公司以颠覆者之姿享受了移动互联网的第一波红利,而从2013年起,智能手机增长的受益者们变成了完全不同的群体:帝国级的超级巨头。 所谓帝国,即是消费科技领域的市场霸主,他们是曾经失败的大卫,现在是占主导地位的歌利亚。 这当中也包括那些曾经的颠覆者,包括Uber,Pinterest和Snapchat,他们从创业公司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已经成长为当之无愧的行业巨头。但仍然没有谁能比FAANG更具代表性,更能诠释所谓“帝国”——Facebook, Apple, Amazon, Netflix 和Google. 在2008年App Store问世的时候,按市值计算,FAANG中没有一个被列为全球30大最有价值的公司。而就在10年后,这五家公司的总市值增加了大约3万亿美金。 其中四家(除了Netflix)都名列全球十大最有价值公司之列。而唯一没有进入前十的Netflix恰恰是FAANG中增长最快的,它的市值在10年里增加了100倍。 但更有趣的是,这火箭一般的增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下图中我们发现,FAANG80%的增长正是从2013年开始的。 2013年之前的增长已经是可圈可点,但在2013年之后堪称爆炸性的增长。在上面这张图表中,我甚至不得不隐去了Netflix,因为把Netflix加上去之后,它那过分陡峭的斜率会让其他公司的增长线看上去几乎是平的……(见下图) 同时,在过去5年中,Snapchat市值增长200,00%,今日头条市值增长100,00%,Uber增长2,000%, Pinterest和小米增长了600%。 而Instagram以惊人的1,000亿美元的估值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的收购之一,这笔收购的账目收益达到100,00%。所以,大赢家不仅仅是FAANG。对那些在2013年前已经跑出来的小巨头们而言,这五年继续扩大了他们的领先优势。 可以说,2009到2012年让新玩家们跑了出来,而2013-2018则让领跑者们进一步巩固了领先地位。 3 网络效应,流量分配,人才聚集颠覆已然停滞,超级巨头们绝对统治了后APP Store时代。这是为什么?是什么决定性的因素让超级巨头打了如此漂亮的翻身仗? 第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网络效应,互联网帝国们将这种效应与智能手机的完美结合被放到最大。 之前消费端也不乏超级巨头——从沃尔玛、迪士尼到Nike、美国在线等等,但从来没有任何消费端的公司能够将所有移动端用户连接在一起,并反哺整个生态。 随着Snapchat的用户数越来越多,带来的是更好的分享内容,以及更多的人们即时通信的选择,这是直接网络效应。 随着苹果手机用户数的增长,4G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这又进一步改善了移动端体验,这是间接的网络效应。而更多的Uber司机意味着能为乘客提供更便宜和快捷的出行,这是双边网络效应。 等等。伴随着我们的每一个点赞、分享、点击、打车、销售、发布、观看、购买、发表、订阅等,帝国一步步变得越发强大。 其次,每个消费端的公司显然都是要靠消费者来达成成功的,而所谓巨头,显然有无与伦比的流量优势。 Facebook和Google的流量分发能力是显而易见的,这两家公司的大生态内有11个月活超过10亿的产品,这绝非偶然。 但Netflix和亚马逊同样具有巨大的分发优势。Netflix的用户留存比其他任何人都做得好,每个月取消订阅的用户在1%以下,这比其他做视频订阅生意的玩家要好5倍以上。 这使得他们能够也敢于比其他对手在获客上花更多的钱(一个订阅用户约100美金),因为能把用户在平台上留得足够久,来打平获客投入的市场费用。而亚马逊推出了100个自有品牌并迅速发展,也是因为他们能把流量有效引向自家产品。 举例来说,当你通过Alexa来买电池,亚马逊自有品牌的电池不单单是优先选项,而是唯一的选项。所以,Netflix和亚马逊的流量分发能力或许不像Facebook和Google那么显而易见,但却强大得不相上下。 最后,优质的消费端产品需要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技术人才和资源来打造,而超级巨头们积累了全世界最大规模、最富才华的人才储备。 Amazon去年的研发费用达226亿美金,是美国全国在研发上投入最大的单一主体。Apple、Google和Facebook也并不逊色多少,三家也都进入了前十名。巨头们不仅汇聚了该领域最多最好的人才,还赋予他们一些旁人无法拥有的能力和“特权”。 比如说,Apple自己的开发工程师可以用到其他移动开发人员不允许在其应用程序中使用的平台功能(称为私有API)。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业余时间做公号,月入赞赏5万多,他如何成为新媒体里的一股清流 相关推荐
|